实验室建在车间里丨一线调研·一块煤的“裂变”
(资料图片)
继续来看【一线调研】一块煤的“裂变”系列报道。一块普普通通的煤,裂变出上千种产品,成为高精尖产品的重要原材料。可以说,它的价值已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裂变。裂变的动力从何而来呢?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。
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纤维全流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新:这里是我们的纤维和帘线的性能分析实验室,你能看到它的断裂。它的断裂强力达到了1400到1500牛,像这样的线10根就可以吊起来一辆小轿车。
正在测试的是一种高性能纤维材料。它虽然摸起来很柔软,强度却已经达到了钢丝强度的六倍。未来可以用来制造航空航天材料、光缆、防弹背心、头盔、阻燃防护服等。而研究人员并不满足于此,他们还在向纤维新材料的强度天花板发起新挑战,而突破口就是基础研究。
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纤维全流程重点实验室研发工程师 张延辉:这根纤维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/6,目前在做的就是一个很基础性的研究。
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纤维全流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新:之前可能我们从材料的终端性能去做(研究),但是我们的全流程实验室的话,我们还是要在材料的结构分析上,从原理上要来去进行一些分析。
基础研究中一个小小的改变,就有可能研发出新材料新产品,企业决定投资5700多万元,建设一个全流程实验室,继续从煤中挖掘新的价值。然而新的问题来了,按照传统的做法,科研成果主要来自于高校,在成果转化中,往往存在学术和产业脱节的情况。怎么才能让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价值呢?在这本厚厚的计划书里,记者看到,科研成果什么时候转化,怎么转化?标注得一目了然。
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科技创新管理部部长 范新川:在立项的时候一定要求我们是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,这个效果导向就是科研的成果实际上能不能解决问题,能不能推向市场。
更为重要的是,企业把全流程实验室建在了生产一线,基础研究、技术研发、产品化无缝衔接。采访期间,记者看到,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完成小试后,实验人员步行两三分钟,就来到了建在生产线上的中试基地,中试成功后,很快就能到生产线上进行量产。一旦出现问题,也马上可以返回实验室进行调整。
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纤维全流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新:以往我们从一个产品的设计到它的开发,可能我们就需要大概在半年以上的时间,那么设立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全流程的实验室,目前在一个月左右,我们就可以完成它的一个开发,具备了投放市场这么一个条件了。
实验室建在工厂里,科学家就是工程师,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量化的鸿沟,成立不到一年,就有30多项专利在这个实验室里诞生,企业的科研转化率从以往的30%提升到现在90%。
标签: